日期:2025-09-21 13:02:20
公元754年,正值大唐天宝十三载的深秋时节,长安城内落叶纷飞,大明宫的金銮殿上却弥漫着令人窒息的肃杀之气。这日清晨,一场震惊朝野的血案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——权倾朝野的平卢、范阳、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,竟在朝堂之上公然拔刀,将刚正不阿的御史中丞祁尚当场斩杀。更令人心惊的是,年迈的唐玄宗李隆基就藏身于殿侧的屏风之后,这位曾经开创开元盛世的帝王,此刻却只能以袖掩面,无声垂泪,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臣子血溅朝堂而无能为力。这一触目惊心的场景,不仅赤裸裸地展现了藩镇将领的嚣张气焰,更如同一面照妖镜,映照出盛唐表象下中央政权已然式微的残酷现实。
若要深究这桩震惊朝野的血案,必须从当时的政治格局说起。安禄山此时已非寻常边将,他手握平卢、范阳、河东三大军事重镇的兵权,麾下精兵强将多达十五万之众,其中尤以范阳八万铁骑最为精锐。据《资治通鉴》详载,此人善伺上意,巧言令色,加之深得杨贵妃欢心,又有权相李林甫在朝中为其撑腰,故而深得玄宗宠信,赏赐无算。每逢入朝,玄宗必在兴庆宫设宴款待,甚至特许其自由出入禁宫,恩宠之隆,满朝文武无出其右。
展开剩余79%早在血案发生前,朝中就不乏有识之士洞悉危机。时任谏议大夫的张倚曾冒死上奏,在奏疏中直言:安禄山僭越礼制,骄横日甚,恐生肘腋之变。其奏章列举安禄山在范阳私筑雄武城、囤积军械、擅杀朝廷命官等十余条罪状。然而可悲的是,这份字字泣血的奏章非但未能警醒玄宗,反令张倚遭贬黜出京,最终病逝于岭南瘴疠之地。此事过后,朝中再无人敢直言安禄山之非。
命案的直接导火索源于祁尚的刚直不阿。这位出身河东名门的御史中丞,在《新唐书》中被评价为性如烈火,嫉恶如仇。他在巡查范阳期间,发现安禄山不仅私征赋税、擅改律令,更暗中收编突厥降卒,蓄养死士八千余人。祁尚当即搜集确凿证据,连夜撰写二十余道奏章,通过密奏渠道送达玄宗案前。其中详列安禄山私造龙袍、暗藏甲胄等谋逆实证,字里行间俱是拳拳报国之心。
然而这些奏章尚未呈达御前,消息却已走漏。据《旧唐书》记载,安禄山在长安的耳目立即飞马传讯,得知此事后,这位枭雄对心腹严庄冷笑道:此獠不除,终坏吾大事。随即召集谋士精心策划,决定在朝会上当众发难。值得注意的是,安禄山特意选择在冬至大朝会这天动手——此时各国使节、文武百官齐聚一堂,正是杀鸡儆猴的最佳时机。
行凶过程堪称肆无忌惮。当日辰时三刻,祁尚正在宣读弹劾安禄山的奏章,话音未落,安禄山突然暴起,腰间宝刀寒光乍现。据在场官员事后回忆,祁尚临危不惧,挺立殿中厉声呵斥:尔欲反耶?话音未落,安禄山已手起刀落,鲜血顿时溅满丹墀。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,安禄山斩杀祁尚后,竟持血刀环视群臣,狞笑道:再有诽谤本帅者,同此下场!
玄宗的应对令人唏嘘不已。《资治通鉴》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令人心碎的场景:上隐屏风后,但闻环佩锵然,刀戟碰撞,继而泣下沾襟。这位七十二岁的老人,曾经开创开元盛世的英主,此刻却连出面制止的勇气都已丧失。实际上,玄宗对安禄山的野心并非毫无察觉。《旧唐书》记载他曾在私宴上对高力士感叹:朕早知胡儿有异志,然春秋已高,不欲多生事端。这番自白道尽了晚年玄宗的颓唐心态,竟欲将祸患留给子孙处置。
朝臣们的表现更是将官场生态展现得淋漓尽致。《新唐书》记载当时百官震怖,噤若寒蝉,那些平日高谈阔论的文臣,此刻都成了泥塑木雕。尤其讽刺的是宰相李林甫的反应,这位权倾朝野的口蜜腹剑高手,此刻却眼观鼻鼻观心,仿佛突然患了失语症。《资治通鉴》揭露他虽洞悉其反状,犹曲意交欢,将明哲保身的官场哲学演绎到极致。
安禄山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,根源在于其强大的军事实力。《新唐书》详细记载其坐拥三镇,带甲十五万,良马五万匹,其中范阳精兵皆百战之余,骁勇冠绝诸军。更可怕的是他的统御之术,《旧唐书》称其赏赐丰厚,刑罚严酷,将士既畏且服,通过联姻、收义子等方式,已将边军彻底转化为私人武装。这才是他敢于在金銮殿上公然行凶的真正底气。
这起血案实为三年后安史之乱的预演。《资治通鉴》一针见血地指出:自祁尚死,朝廷政令不出潼关。中央对藩镇的失控已到无可挽回的地步。案发后不久,安禄山便以肃清逆党为名,在范阳展开大清洗。《旧唐书》记载其株连甚广,日杀百人,祁尚的族人、同僚尽数被害,甚至连为其送过信的驿卒都难逃毒手。这场屠杀持续月余,冤魂数以千计,预示着更大的风暴即将席卷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方舟配资-炒股票杠杆-专业配资论坛-配资门户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